《风起前的蒲公英》:少年的歌与梦,现实的忧与思 -

纪录电影《风起前的蒲公英》正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。影片中,蒲公英中学合唱团的孩子们,用歌声与梦想,勾勒出了青春之歌。这部影片以细腻真实的镜头,深入到这些随迁子女的生活之中,展现了他们在音乐道路上的追逐、在成长途中的迷茫与坚定,同时也揭示了背后复杂的社会现实。


纪录电影《风起前的蒲公英》用歌声与梦想,勾勒出了青春之歌。

蒲公英中学,这所位于城市边缘的学校,是无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求学之所 。与普通中学不同,这里的离别不是三年学业结束后充满仪式感的告别,而是贯穿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无奈。袁小燕老师在班会课上曾说:“你们比别的孩子多上一门课,叫‘如何与离别相处’。”这些孩子来自五湖四海,家庭的流动使得他们随时可能因为父母工作的变动而转学。他们如同春天里蒲公英的种子,被生活的风吹向不同的方向。

在成长过程中充满挑战却是务工家庭生活困境的真实写照

权煜飞,在合唱团里是个活泼机灵的孩子。他享受着合唱团的时光,与伙伴们一起排练、演出。但在纪录片中,他在几次出现后突然消失,我才第一次认识了这种随时可能到来的离别。每一次与同学的相处,都像是在倒计时,不知道什么时候,就会突然分别,奔赴不同的地方。他们的青春,在这种频繁的离别阴影下,多了一份成熟与沧桑。同学们无比珍惜在合唱团一起唱歌的日子,因为那可能是他们短暂相聚时光里最美好的回忆。

而这所建立不到20年的学校,也如同蒲公英的种子,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历着变迁。学校校址的改变,从最初的废弃工厂改建,到因为大兴国际机场建设而搬迁到新校舍。这株蒲公英的种子被城市发展的风吹向各处,“更好的地方”或许只是地理空间的转移,而教育资源的根基,仍埋在看不见的社会土壤里。


同学们无比珍惜在合唱团一起唱歌的日子,因为那可能是他们短暂相聚时光里最美好的回忆。

新的学校,并没有立刻给孩子们带来更稳定的环境。种子虽然落在了比较肥沃的土壤,却需要重新适应、扎根,而这个过程,对于依赖学校资源成长的孩子们来说,充满了挑战。

影片中的王路瑶,是众多务工人员子女的缩影。她热爱音乐,在合唱团中有着不错的表现。可她的家庭却难以理解和支持她的这份热爱。父母每天为了生计奔波,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,更无暇顾及孩子的兴趣爱好。在他们的认知里,读书考大学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,音乐这种“不务正业”的爱好,只会耽误孩子的学习。

王路瑶在想要报名中央音乐学院的专业考试时,父母的反对让她陷入困境。她试图说服父母,可父母却认为这会影响她的学习成绩,将来难以在城市立足。这种矛盾,不仅仅是家庭观念的冲突,更是务工家庭生活困境的真实写照。当孩子的精神需求与家庭的生存压力正面碰撞时,所谓“不支持”的背后,是父母用自己认知里最保险的方式,试图为孩子避开他们吃过的苦,却无意间堵住了另一条可能的出路。但这样却令孩子们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,失去了“家庭”这一重要的支撑力量。随之而来的,是退团和情绪低落,是对未来的无限怀疑。

需要社会用更宽厚的土壤去承接每粒种子

音乐能不能改变这些孩子?在与校领导的讨论中,捐赠方对校领导说:这里的孩子拥有许多公立学校所不具备的资源,比如频繁的演出机会、外界的关注……但这些资源,更多是因为学校和学生本身“务工子女”的标签所赋予的。孩子们有机会演出,是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,而非真正意义上音乐才能被认可。一旦脱离了这个标签,这些所谓的“资源”是否还能持续呢?这也反映出,这些孩子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,看似得到很多,实则根基不稳,随时可能因为外界而失去这些机会。就像自然界的风,会把蒲公英吹向四方。

《风起前的蒲公英》被人比作中国版的《放牛班的春天》,但实际上,影片中的孩子们唱功并不算出色。音乐对于他们来说,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。音乐是他们在平凡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变化与跳跃,是他们能够暂时逃离现实困境的避风港。对于音乐天赋较高的孩子们,音乐是他们有可能改变命运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希望。而对于那些只是单纯喜欢音乐的孩子来说,音乐是他们生活的调味品。在繁重的学业和家庭压力下,合唱团的排练、歌唱,是他们放松身心、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。音乐让他们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,就像蒲公英种子有了飞向远方的强大动力,即便未来充满未知,也能凭借这股力量去探索、去成长。


《风起前的蒲公英》是一部有深度、有温度的纪录片。

导演用极为真实的创作手法,没有刻意渲染情绪,也没有回避生活的残酷。比如小云因为对规则的不敬畏,失去了宝贵的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机会。这个场景没有被处理成戏剧化的高潮,而是以一种平淡却震撼的方式呈现,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生活的无常。在孩子们努力追求梦想的道路上,一次小小的失误,可能就会成为无法挽回的遗憾,这既是成长的残酷,也是现实的写照。

这部影片也引发了我们对于首都城市包容性和人文关怀的思考。这些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努力,他们的子女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疑惑与矛盾。如何让随迁子女不再只是城市发展的旁观者,而是能真正分享发展成果的参与者?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被风吹散的蒲公英种子里,需要社会用更宽厚的土壤去承接。让他们不再像风中的蒲公英一样漂泊不定,是城市发展中需要重视的课题。

《风起前的蒲公英》是一部有深度、有温度的纪录片。它最珍贵的,是它没有把镜头变成同情的放大镜,而是让每个观众在这些孩子们的歌声里,照见生活的真相:成长本就是不断与离别和解的过程;而坚韧,不过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,依然选择为梦想唱一首跑调的歌。蒲公英正在抽出新芽,这是对生命韧性最诚实的致敬!


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