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火中的知识分子,与《沉默的荣耀》一样震撼 -


《沉默的荣耀》里的吴石将军

最近,《沉默的荣耀》的热度一再新高,峰值收视率破 4% ,于和伟演绎的吴石将军广泛好评,他“若一去不回,便一去不回”的忠贞信仰让人敬佩。

和以往 的谍战特别不同,这部剧是真人真事改编的,因此其实看得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,我们早就知道剧中人的结局,我们敬佩的人终将慷慨就义,我们厌憎的人最终却能颐养天年。

记得电影《饮食男女》的主人公老朱有句名言:“生活不像炒菜,可以把所有材料备好了再下锅。”确实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。

真实的谍战生活总是伴随着巨大的暴露风险,无法 从容不迫、智计百出。

因此《沉默的荣耀》里最让我们动容的并不是英雄斗智斗勇的故事,而是一种明知前途未卜还是义无反顾地抗争的珍贵精神。

最近苏州大学教 授、鲁迅文学奖得主、长江学者王尧老师出了一本新书《桃花坞》,和《沉默的荣耀》一样,讲了抗争的故事,只不过和《沉默的荣耀》不同,这是一种无声的抵抗。

说起创作初衷,王尧老师说起他的家族记忆:“日本鬼子的飞机从小镇上空飞过时,我的奶奶带着幼小的父亲躲在桌子底下。那个小孩就是我的爸爸。”


上款预约(to签)·点击图片可购买

故事以1937年的苏州桃花坞为起点,讲述了少年方后乐在战火纷飞中的成长与抉择,以及方家三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坚守与挣扎。

方后乐和青梅竹马的黄青梅一起从苏州出发,长途跋涉到昆明西南联大求学。

他们在联大遇到了朱自清、闻一多等先生,这些历史真实人物与虚构角色在小说中自然交融,共同构筑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。

王尧老师常常自问:“如果回到那个年代,我是联大的先生或学生,我会如何自处?”这一追问,也恰是《桃花坞》想要探索的核心。


小说中有一句点睛之笔:“桃花坞妙就妙在没有桃花了,你想象哪里有桃花,哪里就桃花灼灼。”这句话在故事中反复出现,成为人物的“精神行囊”。

《桃花坞》虽然是写历史,但最终指向的是“何为知识分子”的当代追问。在太平岁月中,“遍植桃花”再次成为常态时,我们关于桃花的想象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又将着落何处?

这正是《桃花坞》与《沉默的荣耀》共同的精神内核——在不同历史环境下,中国人如何保持精神的气节与风骨。无论是《沉默的荣耀》中“若一去不回,便一去不回”的决绝,还是《桃花坞》中“想象桃花”的坚守,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在民族危难时刻的精神高度。

当我们在《沉默的荣耀》中为英雄落泪后,不妨再走进《桃花坞》的世界,感受那段历史中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,或许能对我们的时代、我们自身的责任有更深的体悟。


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