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炸级惨案!这部“年度最佳”,却血亏超7亿? -

2025年快过完了,电影业还是半死不活的样子。

全球同此凉热,不独国内如此(国庆档全面扑街),好莱坞也一样。

在这么个年景里,华纳兄弟攒了个王炸级别的局,想把这潭死水搅出水花来。

导演,是保罗·托马斯·安德森(Paul Thomas Anderson),圈内人简称他为PTA。他拍过《血色将至》《魅影缝匠》《甘草披萨》等,是艺术+类型的佼佼者。

主演,是莱昂纳多·迪卡普里奥。从泰坦尼克号开始,这张脸就是全球票房的硬通货。配角也不弱,西恩·潘、本尼西奥·德尔·托罗……都是奥斯卡小金人拿到手软的老戏骨。

这么个阵容,攒出来的电影叫《一战再战》(One Battle After Another)。片子一出来,海内外口碑齐齐飙高。

烂番茄新鲜度95%(390位专业影评人评分) ,IMDB评分8.3(11万普通观众打分),连豆瓣都有8.1;国内国外这么统一的高评价,近年来不多。

而海外影评人把能想到的好词全用上了,诸如“大师杰作” “年度最佳”“定义2020年代的艺术品” “无人能及的天才”“混乱与秩序的完美融合”等,不一而足。

按理说,这应该是口碑票房双赢的作品。

但,这部冲击“年度最佳”的大制作,票房却疲弱不堪,海外媒体普遍预估要亏掉1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7个多亿。

《一战再战》的惨剧,其实不仅是市场遇冷那么简单,更是当今美国左右撕裂的具象化体现——一半人想给你颁奖,另一半人想把你挂路灯。

比如,一家右翼媒体的标题就很直接——

《又一部左翼电影票房失利》。



-14亿的成本-

所以,1亿美元是怎么亏掉的?

那我们,得先看看它是怎么花掉的。

PTA是个搞艺术的,搞艺术,就意味着烧钱。他上一部电影《甘草披萨》,预算4000万美元,已经不算少了。这次有莱昂纳多加盟,华纳的腰杆子也硬了,直接大笔一挥——

制作预算:1.3亿美元(9.2亿元人民币)。

这还只是拍电影的费用,有消息源说,这个数字甚至可能高达1.7亿。

电影拍完只是个开始,其他大量花销还在后头——营销、发行、宣传等等,又砸了 7000万美元 。

里外里一算,这部电影的总成本迈过了2亿美元(合计超过14亿元人民币)的门槛上。

华纳用这笔钱,给PTA搭了个舞台,让他尽情挥洒艺术才情。

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托马斯·品钦的小说,他神神叨叨,逼格很高,但大多数人其实没看过他的东西。PTA胆子很大,这是他第二次碰品钦了(上一部是2014年上映的《性本恶》)。

整部电影,充满了PTA标志性的作者风格:摇晃的长镜头、精妙的场面调度、神经质的角色,以及弥漫全片的疏离感和宿命感。

莱昂纳多的表演,确实对得起这份投资。他演活了一个被酒精和大麻掏空了身体,却依然保留着一丝理想主义余烬的中年男人 。有一场戏,他穿着睡袍和运动鞋,在自家后院狼狈鼠窜,那种中年废柴的滑稽和悲凉,被他演得入木三分 。

新人女演员蔡斯·英菲尼迪,在片中演莱昂纳多的女儿,面对一众老戏骨,气场全开,被誉为“能与奥斯卡得主同台竞技” 。导演PTA说,我等了这么多年,就是在等她长大。

可以说,从艺术层面看,这2亿美元花得值——确实拍出了一件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。

在很多影评人看来,这部电影几乎没短板——它有复杂的文本,有顶级的表演,有大师级的视听语言。他们认为,这是PTA继《血色将至》后最好的作品,是诺兰的《奥本海默》之后,又一部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。

但问题是,这件艺术品,大量普通观众并不买单。



-叫好不叫座-

9月26日,备受期待的《一战再战》在美国上映。首周末票房2200万美元 ,虽然是PTA个人职业生涯的最佳开画成绩 ,但对于一部投资2亿的A级大制作来说,这个数字只能算差强人意。

更糟的是,第二周,票房直接腰斩50%。

到了10月中旬,影片的全球票房仅有1.4亿美元左右。

1.4亿的票房,听起来不少,但我们来算一笔账——这里面,电影院要先分走一半 ,也就是说,能回到华纳手里的,大概是7000万美元。

这还没完。像莱昂纳多这种级别的巨星,签合同的时候,都会有一个叫“优先票房分红”(first-dollar gross)的条款 。意思就是,不管电影赚不赚钱,只要产生了票房,就要先按一定比例分给他。

所以,华纳最终到手的钱,可能连7000万美元都不到。

10月17日,中国大陆地区上映,首周末票房仅仅1800万元人民币,估计破5000万都难。

一部拥有顶级导演、顶级巨星、顶级口碑的电影,为什么会亏得这么惨?

答案,藏在细节里。

营销失败,则是首当其冲。 华纳的营销团队,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想好这电影到底要卖给谁。最初宣传片剪得神神秘秘,除了莱昂纳多那张脸,观众几乎看不出任何有效信息。

影片的核心,其实是一个父女情深的故事,但在海报和预告片里,这个情感核心被完全忽略了。

另一方面,是观众的性别错配。 统计数据显示,走进影院看《一战再战》的观众,64%是男性 。而在后疫情时代,真正能撑起票房半边天的,是女性观众——从《芭比》到霉霉的演唱会电影,概莫能外 。

营销上对家庭情感的忽视,加上莱昂纳多本人“超模女友收割机”的场外形象,让这部电影没能吸引到关键的消费群体。

最根本的,其实是电影本身的“冒犯性”。 PTA不是诺兰,他拍的电影从来不是为了让观众看得舒服 。这部《一战再战》尤其如此,它不仅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,更直接挑战了整个美国的意识形态。



-更加对立的美国-

如果说财务上的亏损只是让华纳肉疼,那么舆论场上的炮火,则让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烫手山芋。

这片子,极为犀利地踩在了美国“文化战争”的每一条红线上。

《一战再战》讲的是什么?

简单说,讲的是一位曾经的激进左翼分子,为了从一名白人民族主义军官手里救出女儿,重出江湖的故事——极左对抗极右。它把美国的对立,掀开了最极端的盖子。

影片开场,是一场对移民拘留中心(ICE)的突袭 。片中,政府特工冷血无情,随意处决手无寸铁的嫌犯。

这种剧情,放在今天的美国,无异于往一个已经塞满了炸药的军火库里,又扔进了一根点燃的火柴。

因而,右翼媒体和保守派观众,直接把这电影打成了“美化左翼恐怖主义的毒草”。

本·夏皮罗,美国保守派的网红大V,在他的节目里火力全开:

“这电影的潜台词就是,美国被白人至上主义者统治了,所以我们这些好人就得去炸大楼、抢银行。它把一群失败者、恐怖分子塑造成了英雄。这是在煽动暴力!”

福克斯新闻的文章更狠,标题就叫《一部为左翼暴力张目的不合时宜的电影》。文章说,这电影让我想起了Antifa,看完正好可以把他们抓起来,让他们在牢里看。

《国家评论》则直接把影片和现实中的政治暗杀联系起来,说这电影是“年度最不负责任的电影”。

“Go Woke, Go Broke”(越政治正确,越亏本),这个口号像病毒一样在社交媒体上传播。在他们看来,《一战再战》的票房惨败,就是好莱坞精英脱离群众,活该被市场教做人的铁证。

普通右翼观众的反应,自然也是可想而知。有个故事在圈子里流传:一个观众在看了10分钟后,忍无可忍地冲出放映厅,要求退票 。



面对保守派的口诛笔伐,自由派媒体和影评人,处境则有些尴尬。

一方面,他们必须捍卫这部为他们发声的电影,把它捧上神坛。影评界几乎清一色的左派,自然不遗余力地赞美。他们认为,这部电影的基调是讽刺,它嘲笑了政治光谱两端的所有人。

但另一方面,电影惨淡的票房,又让他们脸上无光。这等于承认了,他们所代表的“进步思想”,在市场上并没有那么受欢迎。

在这场舆论混战中,一位持非主流、中间立场的文化评论员布莱特·伊斯顿·埃利斯(Bret Easton Ellis)的观点最值得玩味。埃利斯自称不是保守派,却是好莱坞“觉醒文化”、政治正确的激烈批评者。他经常在播客和著作中,嘲讽他所认为的左派的歇斯底里和道德优越感。

因而,他不喜欢《一战再战》也在情理之中,不过他认为,不喜欢它的原因和政治无关,纯粹是“它拍得不怎么样” 。

他说,这部电影之所以被左派影评人捧上天,不是因为它艺术上有多牛,而是因为它完美地迎合了他们的意识形态 。在今天的好莱坞,评价一部电影,看的不是好不好,而是“站哪边”。

埃利斯的话,倒是指出了这部电影票房失败的核心:

它试图在一部商业大片里,塞进一个只有一小部分人关心,却会惹毛另外一大群人的政治议题。

结果就是,喜欢它的人会把它奉为圣经,但不喜欢它的人,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。至此,一部“电影”,不再是“电影”。它成了身份标签,一个意识形态的投名状。你对它的评价,定义了你是谁。

这才是《一战再战》最大的问题——它试图探讨分裂,结果却加剧了分裂。它本身,就成了“战场”的一部分。



-华纳否认巨额亏损-

面对1亿美元的亏损和漫天的争议,华纳兄弟自然没有坐以待毙。

他们的公关部门迅速做出反应,发布了一份声明,驳斥了媒体的亏损估算,称其为“来自匿名信源的无端猜测” 。

为了证明自己没亏钱,华纳还特意强调,公司2025年的全球总票房已经突破了40亿美元 。他们提到了《我的世界》和《罪人》这两部大卖的片子,意思是我们东方不亮西方亮,一部片子的得失无伤大局 。

华纳兄弟这番表态,翻译过来就是:亏了,但没完全亏。这点钱,就当是给艺术充值了。

这套说辞,既否认了亏损,又秀了肌肉,还顺便给其他电影打了广告。

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不过是文字游戏。40亿是票房,不是利润。用总收入来掩盖单项目的亏损,是公司财报里最常见的“财技”。

当然,对于华纳这样的巨头来说,1亿美元的亏损,确实也算不上伤筋动骨。他们更看重的,或许是这部电影带来的“无形资产”——奥斯卡提名。

每年,各大制片厂都会推出几部这样的“冲奥片”。它们不指望赚钱,目的就是在颁奖季上刷足存在感,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行业地位 。

从这个角度看,《一战再战》或许是一笔失败的投资,但却是一次成功的“企业形象工程”。

只是,这个代价,未免也太昂贵了些。



-电影业陷入困境的缩影-

《一战再战》的命运,是当下好莱坞乃至全球电影业陷入困境的一个缩影。

曾经无所不能的造梦机器,如今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:一边是越来越难伺候的观众,一边是越来越对立的社会环境。

好莱坞的制片人们,希望像过去那样,用一个简单的英雄故事,把所有人团结在电影院里。但他们发现,这个世界已经不存在一个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“英雄”了。

制片厂为了平衡风险,只能把宝押在少数几个巨星身上。但巨星的号召力,也在被流媒体和粉丝经济稀释。

而整个社会,又被政治撕裂得越来越厉害。你拍任何一个严肃题材,都可能引火烧身。

于是,最安全的选择,就是不断地拍续集,拍众所周知的超级英雄,拍那些不会冒犯任何人的、温吞水的爆米花。

但那些真正有才华的导演,却想拍一些有思想、有野心的原创电影。这样的电影,成本高,风险大,市场越来越不待见。

所以,我们看到了像《一战再战》这样的“矛盾综合体”。它有着商业大片的制作规模,却包裹着一颗作者电影的内核。它试图同时取悦影评人和观众,结果却可能谁也没能完全讨好。



莱昂纳多还在为他的下一个奥斯卡努力。PTA也依然会继续拍他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电影。华纳的会计师们,也已经把这1亿美元的亏损,平摊到了其他项目的利润里。

一切似乎都没什么改变。

但有些东西,确实已经不一样了。比如,曾经被视为票房保证的“巨星+名导”模式,如今看来,在国内外都不是万无一失的。

影片的结尾,缇雅娜·泰勒饰演的帕菲迪娅,以画外音形式出现,她对女儿说:

“我们失败了,但也许你不会。也许,你就是那个能把世界拨乱反正的人。”

这句台词,像是PTA写给这个时代的箴言。

但,那个能“拨乱反正”的人在哪里,谁也不知道。

反正,华纳的会计师们,现在肯定没空想这些。他们正忙着计算,这一个亿美金的窟窿,到底要拍多少部《我的世界》(全球票房9.57亿美元)才能填上。


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!